小鹏汽车近日发布的人形机器人IRON以接近真人的步态引发大量关注,进而引发了“机器人到底要不要更像人”的新一轮探讨。在11月11日于上海举办的2025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江磊旗帜鲜明地表示,“对于人形机器人产业来说,最缺的并不是人形结构,而是有内容的大脑。”
小鹏人形机器人 IRON 小鹏汽车 图
不够成熟的大脑抑制了产能
江磊指出,人工智能从传统算法发展到今天的深度学习,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最典型的载体,本质上代表着智能机器人的下一代形态,“人形机器人名字取得不太好,应该叫智能机器人的2.0。”江磊说,目前人工智能2.0时代,“最缺的并不是人形结构,而是有内容的大脑。”
江磊告诉澎湃科技,如果把人形机器人比喻为发展中的人类,“现在只相当于6岁小孩的水平,要让人形机器人成长到人类的16岁,至少需要十年,但产业等不了太久。”产业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人形机器人在一两年内成长到十六岁,“企业能做本体,批量生产也不是问题,但机器人到底能做什么仍然是问号,大家都在等大脑。”
目前,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的策略仍为保守,整机企业更像是在做“消费级产品储备”,年产量现阶段不敢超过一万台,因为“产太多没有用途、售后压力也会非常大”,江磊认为,等大脑成熟了,整机人形机器人或可能真正实现规模化量产。
四部门联合正式对外发布“智算中枢”AI算力大小脑一体化控制器 主办方 图
澎湃科技注意到,在此次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复旦大学、上海市人形机器人创新孵化器联合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有限公司发布的“智算中枢”AI算力大小脑一体化控制器正式对外发布。
该系统采用CPU、GPU、NPU等异构算力架构,实现核心零部件100%国产化,可在机器人本体端部署具身智能体软件,为边缘计算、智能工业及智慧终端提供高效算力支撑。这一发布标志着我国人形机器人在“大小脑”智能化方向迈出了关键一步。
柔性皮肤值得关注
江磊告诉澎湃科技,除了“仿人形”外,小鹏的人形机器人IRON可能会给行业带来新的关注点还包括在肌肉和骨骼、皮肤组织结构上的设计。
与其他做运控的人形机器人厂商风格不同,IRON在外观上采用了拟人化的设计,柔性肌肤覆盖结构、更具人体肌肉线条的整体造型。
“柔性皮肤能减重,且能保护人形机器人的安全性,这是不错的理念,未来可能大家会相互借鉴对标。”江磊提及,此前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GRx 系列第三代人形机器人Care-bot GR-3也带有柔性外皮肤。
他还提到IRON的下肢关节细节——踝关节更灵活、脚趾分离设计更接近人类脚部结构。“仔细观察小鹏踝关节可以柔顺地接地,还能做到脚趾分离,这些都是接近人类的重要细节。”在江磊看来,人形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是永恒的追求,大家都会往“像人”那一步逐渐靠近。
“IRON从机械结构设计、产品复杂度,以及运动控制能力都很不错。”上海青心意创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牛腾昦告诉澎湃科技,但在他看来,短期内,IRON更像是展示技术领先的产品,“系统整体较为复杂、成本也高,所以(短期内)很难量产”。
不过,人形机器人“像人”可能光靠外形还不够,感知、触觉、动作的自然性也需要关注。
帕西尼感知科技(上海)业务负责人季翔斌在会上强调,人形机器人的下一步突破,必须来自更接近人类的多模态感知能力——尤其是触觉。“很多人不了解‘触觉’,从广义上说,力、振动、运动信号都属于触觉。我们感知物体材质依赖手部的微小运动和接触面的震动,听觉也是对空气振动的感知。”他认为,要让机器人具备可靠的抓取、操控和任务执行能力,触觉是被严重低估但必须补齐的关键能力。
五万元是一个门槛
在技术探索之外,人形机器人未来的价格变化同样备受关注。从2024年至2025年间,多家人形机器人厂商不断降低新品价格,宇树科技R1进入3.99万元区间,众擎机器人 SA02起售价3.8万元,部分小尺寸、轻量级机型例如松延动力人形机器人价格甚至进入“万元”区间。
江磊预测,“今年我相信会有企业把全尺寸(1.5米-1.8米)人形机器人价格降到五万元区间。”他从战略研究层面认为,要让人形机器人真正广泛应用,最终一定要进入消费电子领域,五万元的价位可能是一个门槛。
但他提醒,价格下降不等于立即普及,“供不应求依旧是行业主线。即便价格降到五万,头部企业也暂时不会把年产能放到一万台以上——因为用途远未真正打开。”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行业仍缺乏能够支撑复杂操作的“大脑”和“世界模型”。
江磊以灵巧手为例,现在行业在预训练阶段仍停留在“两指手”,五指灵巧手迟迟无法落地,根本原因是缺乏高精度世界模拟器和触觉数据支持。
人形机器人热度能持续多久?在此次大会上,多位嘉宾并未避开这一尖锐的问题,从投资者角度来看,情绪也趋于谨慎。江磊认为,从政策周期来看,人形机器人并不是“一两年的热闹”,这条赛道至少明确会持续到2030年。
早稻田大学智慧机器人研究所助理教授汪伟表示,机器人行业“坑确实很多”,企业即便融资充足,也不能“花得太快”,真正重要的是长期投入和不断寻找合适的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