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家电维修 实时讯息

长三角议事厅·周报|向海图强,长三角共织3万亿蓝色经济网今日资讯

2025-07-14 21:07     更新时间:2025-07-14 20:51:07     132次浏览

7月11日是中国航海日,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码头,“沪港引6”轮的流线型船体吸引着游人目光。这艘集 LNG 燃气发电、太阳能光伏系统于一身的绿色引航船,不仅是“水上国门”的形象担当,更藏着长三角海洋经济的协同密码——其船体建造依托江苏南通的高端船舶产业链,智能化系统源自浙江的海洋数字技术,而运营调度则接入上海的国际航运数据平台。

数据显示,2024年长三角海洋经济规模已突破3.34万亿元,占全国近30%。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到2030年海洋经济对全球经济增加值的贡献将翻一番,达到3万亿美元。坐拥3.67万公里黄金海岸线,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安徽为腹地的长三角,正在书写“向海图强”的中国方案。

政策矩阵:顶层设计赋能区域协同​

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指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之一。这一顶层设计,为长三角区域海洋经济协同发展按下“加速键”。

在此之前,长三角三省一市均已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引下,围绕“十四五”目标,因地制宜构建起特色化、联动化的海洋经济政策框架。

江苏提出构建以上海为龙头、通州湾与杭州湾为两翼的“W型”发展格局,将海洋经济纳入长三角大湾区建设核心版图,强化跨区域空间耦合。上海则在交通一体化三年行动计划中重点推进小洋山北侧开发和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联动形成“一核两翼”的港口协同体系。

浙江明确依托宁波舟山港打造“三带联动”结构,加快海洋科技与数字产业融合,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新高地。安徽以皖江城市带为承载平台,拓展海洋资源向内陆延伸的辐射路径,在生态旅游、产业配套等领域实现功能对接。

这种区域“差异化+协同化”的政策体系,并非简单的拼图式组合,而是在顶层设计下有机互动、彼此呼应。自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启动以来,区域内常态化的联席会议、政策协同机制逐步成形,有效推动了从示范区共建到海洋经济协同的纵深演进。

与此同时,国家层面对“深海科技”的战略定位也在推动地方政策进一步创新升级。上海率先发布《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草案,提出“双核驱动、三带联动”空间布局,并配套设立市级海洋产业基金、筹建海洋产业集团等机制创新。江苏、浙江也分别围绕海洋制造业智能化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制定专项发展规划。区域内政策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格局正在形成,成为长三角蓝色经济跃升的重要制度支撑。 

产业闭环:形成研发-制造-服务梯度分工

从深海探测装备研发,到港航物流服务,再到渔业数字化与生态旅游,长三角海洋经济正构建起一条“上海研发—江苏制造—浙江服务—安徽配套”的产业闭环。这一分工不仅体现了区域比较优势的最优配置,也日益显现出科技创新驱动下的梯度协同格局。

在研发环节,上海持续领跑。张江科学城聚集全球一流科研资源,在深海探测装备、海洋药物、海洋基因工程等领域取得突破,成为海洋科技的创新策源地。位于临港的海洋大数据中心,则整合气象、水文、航运等多源数据资源,助力构建智能航运与海洋灾害预警体系,为整个区域的科技转型提供底层支撑。

在制造环节,江苏牢牢占据高端装备制造高地。南通、连云港、盐城三市已形成国际竞争力显著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同时,江苏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占全国总量30%以上,在绿色能源装备方面优势显著。

服务端的升级同样可圈可点。浙江依托宁波舟山港全球第一的货物吞吐能力,打造了涵盖港航物流、海洋金融与数字渔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体系。舟山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年交易额突破万亿元,已成为全球大宗能源商品的战略枢纽。“智慧海洋牧场”项目通过物联网实现对渔业资源的动态监测,为渔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作为内陆腹地的安徽,则在配套领域发挥“隐形主力”作用。皖江城市带通过发展精密制造与生态旅游,积极承接海洋产业链外溢功能。同时,皖北地区着力打造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为沿海城市提供稳定的产业支撑与生态补给。

此外,区域科技创新也在深层协作中不断积聚动能。浙江大学联合南京邮电大学等科研机构成功攻克“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核心难题,自主研发的水下直升机等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正是这种“基础研发+制造输出+智慧服务+配套支撑”的分工协同,推动长三角海洋经济从“量的扩张”走向“质的跃升”。

挑战与机遇:迈向深海的行动路径

面向“十五五”,长三角海洋经济协同发展正站在新一轮跃升的关口。尽管分工日益清晰、产业闭环初步形成,但机制整合、技术突破、生态共治等短板依然制约着其向深远海的延展。

首先是结构与机制的掣肘。海域使用、资源调配等仍受到行政边界限制,难以构建统一高效的“海洋要素市场”;产业链上下游联动不畅,新兴业态尚未成势,传统产业比重依然过高。对此,区域可探索以“海洋飞地经济”、跨省税收分成等方式打破壁垒,推动资源要素自由流动,释放协同红利。

其次,技术与人才的短板也亟待补齐。深海探测、LNG船关键部件、高性能海工材料等核心环节仍被“卡脖子”,本土创新体系有待强化。沪苏浙皖有必要开展联合攻关,设立专项产业基金,并构建跨省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吸引全球高端人才“组团式”落地。

与此同时,生态压力亦是当前制约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长三角海域资源密集、开发强度大,生态红线与经济边界存在潜在冲突。为此,区域亟需构建“海陆统筹、流域联防”的生态共保机制,建立跨区域海洋生态监测和应急联动体系,提升对极端气候和海洋灾害的快速响应能力。

从黄浦江畔的引航船到舟山港的巨轮,从张江实验室的深海装备到南通船厂的智能船体,长三角的蓝色经济版图正以“协同”为笔,在3.67万公里海岸线上谱写新篇。这不仅是 3.34万亿元经济体量的叠加,更是“研发-制造-服务”闭环的深度耦合,推动政策协同机制持续进化,进而形成全球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样本。

长三角

长三角水乡旅游线江苏段开建

近日,水乡旅游线江苏段正式开工,作为沪苏嘉城际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线路起自沪苏省界至八坼站,全长27.314公里,设计时速160公里,设汾湖站等3座车站,总工期4年。线路途经吴江汾湖高新区及多个江南古镇,覆盖超20处4A级景区,建成后将形成1至1.5小时城际交通圈,无缝衔接高铁、机场等枢纽,助力长三角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来源:上海嘉定)

上海

中国科协首个汽车电子专委会在嘉定成立

近日,中国科协海归创业联合体汽车电子专业委员会启航大会在上海安亭举行,吸引70余家汽车芯片及电子领域龙头企业参会。专委会作为首个横向学科技术联合体,聚焦打通“学科创新-产业落地”链条,推动国产芯片自主可控与产业升级。会上同步启动汽车芯片测试设备国产化平台和汽车电子出海平台,前者破解核心设备依赖瓶颈,后者依托新能源出海谷提供一站式国际化服务。(来源:上海嘉定)

 全球最大医械技术中心落沪

7月9日,德国赢创工业集团全球最大医疗器械技术中心在上海莘庄工业区投运。该中心聚焦生物可吸收材料研发,提供从原型设计、万级洁净室生产到质量法规支持的一站式服务,覆盖骨科、心血管等九大临床领域。该中心将服务年均增速超10%的亚洲医械市场,以定制化材料解决方案助力本土企业突破高端器械创新瓶颈,加速中国医疗产业升级。(来源:今日闵行)

浙江

云创智行加速无人驾驶环卫产业化​

7月9日,云创智行总部在浙江德清国际地信城车联网产业大厦正式投运。作为专注无人驾驶环卫领域的科技企业,其自主研发的L4级无人清扫车及“人-车-物-云”智慧环卫方案已在德清规模化应用,有效解决行业人力短缺及作业风险问题。云创智行成为当地车联网大厦第4个总部项目,将协同无人配送、智慧交通等场景,推动车联网产业集群发展。(来源:德清发布)

杭州钱塘区孵化多家AI制药企业

近日,位于杭州钱塘区的德睿智药通过自研平台 Pro™加速新药研发,其口服新药MDR-001片临床获批;泰德医药港股上市,全球多肽药物市场份额跃居第三。区域内浙大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已孵化7家药企,覆盖药物靶点发现至分子设计全链条。钱塘依托450亿元产业基金、临床前研究至产业化全链条平台,构建“六链融合”生态,加速打造“中国医药港”核心区。(来源:钱塘发布)

江苏

盐宜铁路长江隧道首幅地连墙工程取得关键突破

近日,盐宜铁路长江隧道工程首幅地连墙施工取得关键突破。该隧道是盐宜铁路全线控制性工程,北连靖江市,南接江阴市,全长8130米,设计时速250公里。此次施工的首幅地连墙长50米、厚1.2米,采用“双机抬吊”工艺吊装钢筋笼。盐宜铁路连接盐城至宜兴,建成后将完善长三角高铁网,促进区域融合发展。(来源:上观新闻)

江苏国信沙洲百万千瓦煤电项目2号机组投产

7月8日,国信沙洲百万千瓦煤电项目2号机组完成168小时试运行,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该项目是江苏首批“先立后改”清洁高效支撑性电源项目中首个投产项目,位于张家港市冶金工业园,规划建设两台二次再热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总投资超80亿元。其投产为江苏迎战高温用电高峰增添重要支撑,助力全省能源保障与清洁高效发展。(来源:扬子晚报)

安徽

蔚来第1000座高速公路换电站上线

7月9日,蔚来第1000座高速公路换电站——芜合高速福山服务区合肥方向换电站正式运营,标志着蔚来完成高速换电千站计划,建成全国主要城市间高速公路换电网络,连通550个城市。蔚来累计建成换电站3399座,充换电站8058座,投入超180亿元。高速公路换电站从第1座到第1000座历时2429天,平均每2.5天落成一座。蔚来用户可通过高速换电网络畅行全国。(来源:合肥发布)

合肥西南部将添肥西汽车配套产业园

肥西汽车配套产业园位于肥西县紫云湖片区,总占地面积约168亩,总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由肥西产城集团建设。该项目聚焦补链强链,涵盖单层厂房、多层厂房及道路等配套设施,形成集研发、生产、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汽车产业基地。产业园预计2027年9月竣工,将推动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向智能化、集约化发展。目前,肥西已形成以尊界超级工厂为龙头,200余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为配套的产业格局。(来源:合肥发布)

(本文作者戚姚维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全晨琦系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 上一篇 >

相关文章:

印度民航总局下令检查部分波音飞机燃油开关07-14

澎湃漫评|未成年人模式岂能被轻易突破网友07-14

中信建投: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507-14

如何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央行副行长07-14

FILA演绎“网球老钱风”美学,HOURGLASS全新07-14

三部门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07-14

(c)2008-2028 www.jiazhengayi.com 家政阿姨网 -生活类B2B门户网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