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家电维修 实时讯息

再遇见|杜道明:中国制造“低廉”?欧洲只适合旅游?都是误解到底是什么回事

2025-07-30 23:07     更新时间:2025-07-30 22:28:23     288次浏览

【编者按】

五十年春风化雨,中欧从相识到相知,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合作之路。“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段跨越山海与制度差异的关系,如今已不仅是一份经贸数据的增长图谱,更是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之间思想互鉴、理念交汇的深层对话。

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再遇见——中欧建交50周年特别策划》,其中邀请数十位来自中国与欧洲各国及欧盟机构的各界代表性人物,通过他们的亲历、记忆与洞见,讲述这段关系如何影响着个体、社会乃至世界的走向。我们努力呈现一幅更加立体的中欧人文关系图景,也倾听他们对中欧未来的真诚期待。

这一次,我们对话的人物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欧方院长杜道明( )。

打着领带、穿着西装,年近古稀的“亚洲通”杜道明( )以一如既往地正式穿着走进了采访间。

杜道明在市场营销领域从事教学与实践工作已有数十年,现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欧方院长。他“见证了中欧建交的全过程”,年轻时便与亚洲结下了缘分。

和同龄人看向美国不同,杜道明一直受到“向东看”理念的影响,1986年在日本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凭借对亚洲和中国的了解,他早早认定,中国会成为全球非常重要的市场。

1994年,中国政府和欧盟联合创建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构筑了中国和欧洲乃至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平台。彼时,杜道明就加入了学院学术委员会,2022年正式出任学院欧方院长。

今年,他多次往来于上海和欧洲,在中欧建交50年之际,进一步推动双边交流。6月30日,他在巴黎举办的第十一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欧洲论坛”上接受了澎湃新闻(www..cn)专访。杜道明认为,基于相互尊重,中欧能开展更多对话,携手应对当前全球挑战。未来,双方可以在绿色、能源等领域,挖掘更多合作空间。

“相互尊重和沟通很重要”

澎湃新闻:您是一位“亚洲通”,在日本上智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您提到小时候您父亲的叔叔在亚洲做生意,他说“世界的未来在亚洲”。这句话是否影响了您职业生涯的选择?

杜道明:是的,我想说三点。第一,当时我所有的朋友都要去美国留学。当所有人往同一方向前进时,我认为还应该关注反方向,因此决定来到亚洲。第二,亚洲有很多不同、丰富的文化,很有吸引力,因为欧洲文化也很多元。

此外,从经济角度看,亚洲创造了奇迹。我记得70年代末期第一次去日本时途经韩国,我看到了日本的发展,也看到了韩国的发展,之后也看到了中国的发展。

澎湃新闻:您见证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建校的历程,1994年作为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的代表,加入中欧学术委员会。上世纪80年代,欧盟委员会原主席雅克·德洛尔在与邓小平等人的会晤中,首次提出了和中国合作建立一所培养商界领袖的商学院。回溯这段历史,有什么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人或事?

杜道明:中国是从一个相对贫困的国家,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第一次来到上海时,东方明珠尚未建造完毕,周围都是荒野。今天,当我看到浦东的这些高楼,发现进步惊人。

30年前,几乎没有人预料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负盛名的商学院之一,被中国和欧盟的领导人分别赞誉为“众多优秀管理人士的摇篮”和“欧中成功合作的典范”。

澎湃新闻:中法、中欧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您现在在中国工作,曾在日本、瑞士和法国学习和生活,在这些经历中是否遇到过文化冲击?按您的经历,哪些认知偏差最容易引发双方误解?

杜道明:我从来没有真正经历过文化冲击。欧洲人习惯于与其他文化接触,我会说法语、西班牙语、日语、英语。我总是好奇地去发现新的文化、新的人,希望与不同国家的人见面。

瑞士是一个小国,人口和上海浦东相当,但有四种不同的官方语言: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仅有10万人使用的罗曼什语(拉丁语和德语的混合)。

现在,中欧的确存在误解。我认为欧洲人对中国最大的误解是,后者仍在制造廉价和质量不高的产品。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创新不仅出现在电动汽车,也出现在金融、零售、医疗等领域。过去,如果想一窥未来,就会去美国。今天想这么做,必须来中国。

中国人对欧洲的误解可能是把后者看作旅游目的地。欧洲有很多富裕的国家,但在制药、能源等领域的创新能力被低估,我觉得需要更多沟通。

最危险的是傲慢,(双边关系中)有一方认为,一种文化优于另一种。相互尊重和沟通很重要,这样才能顺利合作。

“汽车行业非常情绪化”

澎湃新闻:2019年,欧盟首次对中国进行“三重定位”: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今中欧关系。这一定位对双边关系尤其是经贸产生了什么影响?

杜道明:上世纪90年代初,每个西方公司都想来中国,但相对而言获得成功的却很少。中国现在是全球最大市场,西方人经常低估中国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现在已认识到这一点。

现在中欧存在贸易不平衡,欧洲发往中国1个集装箱,就有4个从中国发往欧洲。一个解决方法是,中国公司加大(对欧)投资。

30年前,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有过同样情况。当时,丰田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被问到,是否打算在日本以外生产汽车,他说“永远不”。现在,丰田在美洲、中国、欧洲都有工厂。

(欧洲的)担忧是,中国人会“扼杀”他们在欧美的工作机会,这是情绪反应。我认为,中国将在世界各地投资,创造就业机会和价值,这可能会有更好的贸易平衡。如果双方都创造价值,将解决许多问题,需要从中找到双赢之道。

澎湃新闻:中欧之间目前仍存在经贸摩擦,尤其在电动车领域。此前,大众、宝马、奔驰等欧洲汽车制造厂商反对欧盟对华电动车加征关税的决定,您怎么理解在具体事务上,欧洲企业和欧盟政坛对华态度的异同?

杜道明:汽车行业非常情绪化。如果我们谈论洗衣机,也许不会如此。谁会在乎洗衣机来自中国、日本还是韩国?但汽车不同。

总的来说,西方人,不仅是欧洲人还有日本人,某种程度上低估了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

西方人忘了一点,日本汽车工业来到欧洲时,完全扼杀了欧洲本土汽车品牌。中国车企还没有“杀死”任何西方品牌,但这不意味着不会发生,欧洲刚刚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西方车企很难在这种敏感行业与中国竞争,也不了解中国的车企数量。中国最大的电动汽车企业,将成为西方强大的竞争对手,西方还没有做好准备。

汽车行业是情绪化的,欧美政客很容易(提出)“保护免受中国竞争对手入侵”(的说法)。我们需要以平衡的方式看待这个问题,没有人强迫欧洲消费者购买中国汽车,这是自由选择。

西方企业想要确保的是,(中国)汽车没有补贴,且在价格上有竞争力,我认为我们将在几年内实现这一目标,可能会看到更多中国公司的投资。比如比亚迪已在匈牙利、泰国等国投资。

澎湃新闻:近年来,中欧经贸问题经常受到国家安全因素泛化的影响。一些经贸合作,比如中欧投资协定也因为政治因素而被搁置,欧盟提出对华“去风险”而非“脱钩”,您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杜道明:在俄乌冲突、新冠疫情之前,制药、半导体等行业对西方经济至关重要。欧洲突然意识到(自己)对中国的依赖,就像今天中国制造的维生素C大概占了全球市场的90%,大多数药物都依赖于此。

但经济、政治局势紧张时,欧洲想要强大的产业政策,核能、飞机、运输等将成为战略产业。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国家政府说需更谨慎地保护对国家福祉有战略意义的产业。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是特朗普,一开始也不希望日本人收购美国的钢铁公司。如果这是战略性的,我们也需要重新思考,不会回到之前的情况。

欧洲希望如何定义战略产业和中欧合作?这不一定意味着只在一个国家内发展本土产业。现在,美国和日本的钢铁公司正在讨论合作伙伴关系,也许这可以是合作,而不是斗争。

澎湃新闻:随着中国产业在一些传统领域的整体上升,中欧在新能源、数字工业等领域正从互补走向竞争。近年来,中欧的产业政策和地缘政治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您认为,中欧经济如何在竞争和互补中保持平衡?中欧企业应做出何种策略性调整?

杜道明:欧洲产业自由,中欧有明显合作机会。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在气候变化有关的行业中机会很多。

第二与医疗保健有关。中国、日本、欧洲都有人口老龄化问题,这一领域也会有机会。第三是能源,尤其是清洁能源,中欧有很多合作机会。

其余行业,中欧会存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但可以肯定,双方有一起合作的机会。

“相互理解始终不可或缺”

澎湃新闻:您是市场营销专家,当前数字营销(比如AI、)等发展迅速。在当前美国关税影响全球经贸的背景下,中欧能否在这些新兴领域找到合作空间?

杜道明:数字平台与国内市场联系非常紧密。欧洲面临的挑战是(内部)不统一,拥有不同语言,情况复杂。中欧还有各自的网络安全规范。

我们需要在这一领域有更多讨论,开启对话。中美都有大的数字平台,但丹麦、瑞士或荷兰都没有,因为这些经济体太小。数字平台需要规模,中、美都有最大的开发平台,显然中欧有合作机会,但需要一起挖掘。

澎湃新闻: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回顾过去,再聚焦当前中欧双方所共同面临的挑战,比如美国关税,您认为经贸在中欧关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经历了何种演变?

杜道明:中欧现在有共同议题,与美国的关系尤为突出。我认为,特朗普不仅给中国人,还给欧洲人带来很多挑战。某种程度上,这能让欧中走到一起,但并非特朗普所愿。

相互尊重是首要原则,基于此,才能为沟通和合作创造机会。 如果零和博弈,陷入对抗,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欧洲理解这一点。

中欧现在的共同利益是贸易,如果加强合作,就能避免对抗。解决贸易问题,优化双边及多边贸易平衡,将为双边关系发展开辟新前景。

澎湃新闻:放眼中欧关系未来50年,面对着未知与不确定性,您最想对中欧的年轻一代说什么?

杜道明:预测未来总是非常困难。作为教授,我对欧中青年的交流持积极态度。我希望双方对彼此保持开放和好奇,这非常重要。

我希望欧洲的有识之士来到中国,不仅探索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即使中欧存在分歧与贸易摩擦,相互理解始终不可或缺。

我也希望中国人对欧洲更好奇,双方尽可能多地加强交流,因为中欧存在更多共性。我们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艺术、美食。我们都对世界如何进步和相互影响感兴趣,我乐观地认为,(中欧)下一代将会充满好奇,相互交流。

  • 上一篇 >

相关文章:

山西省天镇县客车失联救援继续:已发现10名07-30

焦炭第五轮提涨将自7月31日零时起开启网友刷07-30

华安基金人事变动:原招商基金总经理徐勇接07-30

Vertiv股价上涨,这家数据中心公司上调全年07-30

印度与美国贸易谈判因农业市场争端陷入僵局07-30

上海台风、暴雨预警信号降为蓝色,黄浦江高07-30

(c)2008-2028 www.jiazhengayi.com 家政阿姨网 -生活类B2B门户网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