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家电维修 实时讯息

从山水行动到美丽中国:中国美院呈现三大主题展内容具体是什么

2025-08-14 00:08     更新时间:2025-08-14 00:07:19     333次浏览

2025年是浙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8月12日,“浙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系列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艺术表达,呈现传统文化在不同艺术行动中的实践。

一场以山水为题的影像行动

在系列展中,“山水行动:新媒体影像装置艺术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一、二层展出,呈现以山水影像为主的综合艺术创作。该展览由艺术家高世强带领的山水影像创作集体共同创作,其团队自2016年启动了“山水行动”计划,并持续至今。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表示:“‘山水行动’是中国美术学院发起的一个长期创作、研究的影像计划,其目的是将中国人的山水经验及其背后的世界观,活化在当代,传递给世界。”

展览现场

“山水行动”特展以“山水宣言”作为序章,分为“诗性共通的语料”“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以有情观无情”三个篇章。展厅中,《山水宣言》为一次影像行动,团队行走拍摄跨三省四山:河南云台山、安徽黄山和齐云山、浙江雁荡山,作品应和“天地洪荒”“山河岁月”的愿景,激发山水经验中的形而上玄思和纪念碑性。《山水:云山六章》则是另一次影像行动,团队行走拍摄跨三省六山:江西三清山、湖南崀山和张家界、四川岷山、汶川和青城山,以“搜尽奇峰打草稿”的方式,用镜头语言寻找并表达中国传统山水精神中的诸多关键词。

《山水宣言》,高世强&山水影像创作集体

《山水:唐诗词典》,高世强&山水影像创作集体

作品《山水:富春江作为方法》以黄公望的山水画《富春山居图》切入,在富春江两岸进行细致地行走与拍摄,探问人与自然之间的共同性;作品《山水:如何度过夜晚》以唐诗中的边塞诗作为立意切入点,在自甘肃敦煌至宁夏中卫一线,进行横贯千里的实地考察与拍摄。创作团队揣摩一个唐代文人戍守边疆的平淡日常,想象他如何熬过漫长的白日,又如何面对夜晚和明月。

《山水:富春江作为方法》,高世强&山水影像创作集体

《山水:海山·南国》,高世强&山水影像创作集体

展厅中,《山水:太行》是一组大型空间影像装置,讲述着宋代中国画中蕴蓄的山水精神。巍巍八百里太行,不仅有沟通晋冀豫、串联众多文物古迹的太行八陉,而今,风力电机已遍布山岗,成了一种“入画”的和谐景象。该作品借鉴了范宽的《溪山行旅图》,试图从太行雄浑险峻的峰墙立壁、幽溪深峡中体察其间草木滋华和风云之变。

《山水:太行》,高世强&山水影像创作集体

从“山水行动”走向“美丽中国”

除了数字影像之外,在美术馆负一楼的展览“大地之歌·2025美丽中国纪事”则以“中国美术助力美丽中国”为题,推动艺术实践与国家战略的融合。该展览呈现2025年的百余个“美丽中国艺术实践案例”,从生态建设、自然守护、乡土共筑、在地发声、文旅融合、文化激活、文艺扎根、城市进化、民生普惠、育见未来的多元视角。展览以图片、文字、视频、实物展品相结合的形式,展现美丽中国建设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大地之歌·2025美丽中国纪事”展览现场

“大地之歌·2025美丽中国纪事”展览现场

步入序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哲学不再是抽象标语——浙江安吉余村的蜕变影像、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的共生智慧、库布其沙漠的绿洲奇迹……这些被艺术重新诠释的生态样本,宣告着展览的精神原点。展厅里还向观众呈现了复刻的田野调查现场,包括测绘仪、手绘地图,以及占据整面墙的“抽屉档案”文献,抽屉里则有景德镇陶艺复兴的陶片、景宁畲绣的丝线样本、三江源生态监测数据册等,皆是触手可及的调查物件。

“大地之歌·2025美丽中国纪事”展览现场

“大地之歌·2025美丽中国纪事”展览现场

2021年,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美丽中国研究院”,通过实体文献库、“大地之歌”年度系列展览及学术论坛等,在嘉兴秀洲、江西景德镇、西藏拉萨设立地方协作中心。在展厅的触控巨幕前,观众可化身“共建者”:为乡村产业设计文化符号,给敦煌风沙治理提交艺术方案。

以艺术描绘敦煌的“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的概念也植根于绘画之中。在敦煌壁画中,飞天的祥云、经变画的山水,亦展现着人们对于自然的描绘。在美术馆三楼,“壁路薪传:中国美术学院敦煌艺术藏品及文献研究展”则来自国美师生校友的作品103件,文献90余件,呈现美院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和传承故实。

展览根据时间脉络,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砥砺行”,展示1940年代国立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师生为敦煌莫高窟的抢救性保护和研究做出的贡献。展出“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敦煌艺术研究所”的相关文献资料;卢善群、段文杰、乌密风、周绍淼等校友的作品;以及史岩捐赠的敦煌石碑拓片,不少展品此前鲜有亮相。

卢善群 临摹《莫高窟第257窟飞天》, 1942年

乌密风 临摹《莫高窟 159窟普贤菩萨赴会图》,1945年

第二部分“薪火传”,展示1950年代敦煌艺术开始融入学校教学,为浙派人物画的诞生提供传统学术资源滋养的相关内容。展出金浪、邓白、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宋忠元、顾生岳等人的敦煌考察作品,以及雕塑系教授程曼叔夫妇1960年代捐赠给学校的《唐代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三回向品之八写卷》。据悉,该经卷为学校藏年代最早的一件纸质文物,此次为首次公开展出。

史岩 捐赠《莫高窟六字真言碑拓片》,1940年代拓, 

邓白 临摹《莫高窟第423窟西王母赴会图》,1954年

第三部分“满庭芳”,展示改革开放至今,学校不同专业师生赴敦煌考察的情况和作品;将敦煌艺术运用在个人创作中的作品;以及当下学校相关专业临摹敦煌壁画的课程实践作品,包括中国画、版画、壁画、插画、动画等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

周昌谷 临摹《莫高窟第 217 窟 佛陀波利史迹画》(部分),1954年

此次系列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

  • 上一篇 >

相关文章:

民生人寿举牌浙商银行H股,上半年净利润下降08-14

梧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何世恰转任广西党08-14

高于全球增速!普华永道:预计中国娱乐及媒08-13

腾讯Q2研发投入202.5亿元同比增长17%,混元308-13

乌美欧举行视频会议,聚焦“特普会”及俄乌08-13

解决煤矿企业“草台班子”问题,新版《煤矿08-13

(c)2008-2028 www.jiazhengayi.com 家政阿姨网 -生活类B2B门户网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