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制药公司诺和诺德总部大楼。视觉中国 资料图
减肥药巨头的大手笔收购让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再次受到行业关注。
当地时间10月9日,丹麦药企诺和诺德宣布,公司已与Akero 达成最终协议,将以每股54美元的现金价格收购后者普通股的所有流通股,总价值47亿美元。此外,Akero 股东将获得不可转让的或有价值权(CVR),在美国监管部门批准在研产品用于治疗MASH(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引起的代偿性肝硬化后,持有人有权获得每股6美元的现金额外支付,总价值5亿美元。按此计算,此次交易总额达到52亿美元。
此次收购Akero的关键目标之一就是获得上述。这是一款FGF21类似物,已处于三期临床开发阶段,每周一次皮下注射给药,有望成为MASH的潜在同类最佳疗法。诺和诺德手握明星减肥药司美格鲁肽,而肥胖与MASH之间也有密切的关联。此次收购进一步强化了诺和诺德在代谢疾病领域的管线。诺和诺德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ike 称,有可能通过逆转肝损伤来改变这一现状。如果获得批准,相信它可以成为一种基石疗法,单独或与减重版司美格鲁肽一起解决当下时代增长最快的代谢疾病之一。
诺和诺德并非唯一布局FGF21靶点药物的跨国药企,仅2025年围绕这一靶点就诞生了不少大笔BD交易。比如,今年5月,葛兰素史克(GSK)宣布与 达成协议,将收购其主要资产 alfa,此次交易总额高达20亿美元。正是一款FGF21长效类似物,最初由诺华研发,重金买下该管线的GSK还需要向诺华支付后续销售分成;到了9月,罗氏宣布以最高35亿美元收购生物科技公司89bio,看中的正是这家公司的核心资产,这款FGF21类似物也已进入临床三期研究阶段。
跨国药企重金加码背后是MASH背后巨大的未被满足需求以及市场规模。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预计,2030年全球MASH患病人数将达到4.9亿人,全球MASH药物市场将达到322亿美元。潜力的另一面是,由于MASH的发病机制复杂,这一疾病领域是不少药企研发的“黑洞”,全球范围内特效治疗药物十分有限。
除了跨国药企,国内药企也在积极布局FGF21相关靶点的新药研发,以多靶点为主。
2024年11月,东阳光药与宣布就东阳光药自主研发的项目达成授权许可协议,东阳光药授予关于在大中华区以外地区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益,并保留大中华区的开发和商业化权益。根据协议的条款,东阳光药有望在协议的有效期内收取最高9.38亿美元的款项,其中包括1200万美元的首付款。
是一款FGF21/GLP-1双受体激动剂,根据东阳光药2024年底公布的消息,该产品针对2型糖尿病的适应证的开发在中国处于临床二期。东阳光药还强调,FGF21与GLP-1在作用机理上具有多重协同互补效应,通过将两个靶点联合,有望在多个治疗领域形成突破,并带来代谢的综合获益。
上海民为生物有一款GLP-1/GIP/FGF21在研药物注射液。今年1月,公司对外宣布,该产品的临床试验申请已获得美国FDA批准,可在美国开展一期临床试验,适应证为MASH。
上海安源医药也有两款FGF21管线。2022年4月,正大天晴与安源医药达成合作,将AP025和AP026两个创新生物药在MASH和二型糖尿病治疗领域的中国和部分亚洲区域开发和商业化权益独家许可授予正大天晴。安源医药将获得最高3.42亿元的首付款与里程碑付款,以及个位数的分级净销售额特许权使用费。
此外,华东医药控股子公司道尔生物研发的候选产品FGF21/GCG/GLP-1三靶点激动剂注射液,已成功完成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的二期临床研究,并获得揭盲后的阳性顶线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