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家电维修 实时讯息

谋划“十五五”|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需充分协同长三角产业链头条热点

2025-10-11 14:10     更新时间:2025-10-11 14:26:38     276次浏览

面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我国的迅猛崛起,合肥正以“首位产业”战略全力布局,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版图上的重要一极。“十五五”期间,产业规模将持续扩张、竞争格局将加速演化,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迎来新的拐点。单凭自身优势“练好内功”已难以应对新一轮竞争。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找准定位、融入区域协同,成为决定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命题。

合肥正试图以更开放的姿态,借助长三角雄厚的制造基础与创新资源,构建跨区域的协同生态。从产业链优化到技术攻关,从市场联动到基础设施互通,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协同”,在区域融合中寻找新的发展动力。

2025年7月1日,安徽合肥,蔚来汽车智能生产线。视觉中国 资料图

协同共进: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新格局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版图中,合肥凭借整车制造与动力电池的双重优势,正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增长极。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单点突破已难以支撑高质量发展。未来,合肥要实现从“制造强市”向“产业枢纽”的跨越,必须深度融入长三角,构建协同共生的区域一体化产业链体系。

1.增强产业链韧性

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整车制造环节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未来应积极推动产业整合,通过鼓励合肥整车龙头企业兼并重组提升整车企业集中度,积极推动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链协同机制,构建更具弹性的产业协作网络。

在长三角范围内,合肥需要依托自身在整车制造和电池环节的基础优势,主动对接其他省市的创新资源:与上海在智能驾驶、车联网和车规级芯片研发上协同创新;与江苏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供应上建立更加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确保关键环节供应安全;依托浙江在精密制造和汽车电子领域的优势,推动高端零部件在合肥落地,实现整车与零部件的高效衔接。通过这些跨区域合作,合肥能够有效降低供应链风险,增强产业链韧性与灵活性。

2.补齐关键短板

尽管产业基础坚实,合肥在车规级芯片、智能驾驶系统及轻量化材料等关键环节仍存在短板。对此,合肥应以“引进+共建”的方式完善产业结构。

未来,合肥一方面要提升自身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力度,重点加强与长三角地区零部件集聚程度高但整车发展较弱的城市合作,如苏州、宁波、常州等,引进其高端零部件头部企业入驻合肥或设生产基地,以强化产业链整合。

另一方面合肥也要提供更多的资源、政府服务及科创要素支持跨区域共建,逐步形成“合肥整车+长三角零部件”的互补格局。如与上海共建智能驾驶与车规级芯片研发平台;与江苏加强在新材料和功率半导体领域的创新合作;吸引浙江智能座舱和车载软件企业在合肥设立研发或生产基地。此外,合肥可依托招商车研汽车检测基地,牵头推动长三角新能源汽车检测与认证体系建设,联合上海标准研发、江苏和浙江的装备制造,形成统一的检测认证平台,提升区域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3.推动产业链延链拓展

在产业延伸方面,合肥在电池回收和应用场景拓展上具有天然优势。依托本地龙头企业,合肥可率先建设长三角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中心,与江苏、浙江在回收工艺和资源再生环节开展技术协作,借助上海的国际化平台实现标准输出和政策互认。

同时,合肥应积极融入长三角后市场网络,可以打造长三角地区综合服务平台,与上海的后市场中心、江苏和浙江的零部件与维保网络互联互通,推动售后服务标准统一、体系互认,构建跨城互联的消费者服务平台。未来,随着合肥与沪苏浙共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的深入推进,自动驾驶出租车、智慧公交、智慧物流等新场景将不断拓展,合肥有望实现从制造端到应用端的全链条突破。

创新驱动:打造长三角技术协同新引擎

核心技术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合肥要充分发挥科研与产业集聚优势,牵引沪苏浙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形成“分工协同、联合攻关”的创新体系,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整体跃升。

1.健全创新链与研发体系

合肥可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科研院所的科研优势,以及晶合集成、蔚来汽车、比亚迪半导体等龙头企业的技术积累,牵头建设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联合体,并联合南京、杭州、上海等地共建“长三角新能源汽车研发创新中心”。该中心可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试验验证于一体,聚焦动力电池、电驱动、高精度传感器等关键技术领域,汇聚沪苏浙科研力量共同参与,重点突破动力电池、车规级芯片、智能驾驶、车联网等关键环节。

同时,应继续推进安徽合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共建高水平国家实验室体系;支持“科大硅谷”“中国声谷”等创新平台与江浙沪新能源汽车企业开展联合研发;推动G60科创走廊共享创新资源,实现“科创+产业”的双轮驱动。

2.完善跨区域攻关机制

为突破“卡脖子”难题,可在长三角范围内建立新能源汽车重大技术攻关协同机制,明确合肥牵头动力电池与芯片技术,上海主攻人工智能与软件系统,江苏专注材料科学,浙江强化制造工艺。通过联合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共建跨区域示范工程等形式,形成“资源互补、攻关共进”的区域科技创新网络。

3.强化区域交流与成果转化机制

在创新成果落地方面,合肥应牵头建立跨区域常态化对话与交流机制。通过政府间会商、企业论坛、高校协作等多维渠道,推动信息、技术、政策和市场等资源共享与经验交流。依托数字化平台建设“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一体化数据中心”,实现研发数据、技术成果与产业资源的高效对接。

同时,应积极构建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牵头建立统一的技术市场协同平台,合力建设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推动成果信息、技术需求、服务机构等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加速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孵化,不断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以协同赢市场共拓发展新空间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不仅在技术,更在市场。合肥若要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版图中占据更高地位,必须以差异化策略和跨区域协同,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市场,谋求可持续发展的更大空间。

1.差异化市场布局

目前,合肥新能源汽车企业在中低端市场具备竞争优势,但在中高端市场仍有提升空间。因此,应根据长三角不同城市的经济水平、消费习惯等因素,制定差异化的市场进入策略: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国际化大都市,聚焦高端智能车型,与上汽、蔚来等企业合作开发新款车型,提升品牌形象和溢价能力;在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但更注重性价比的城市,推出高质量、亲民价新能源车型,提升市场渗透率;对于安徽省内市场,则在稳固现有基础上,重点满足家庭用户和公共服务领域的用车需求,形成多层次市场布局。

2.推动区域市场互通

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共同举办新能源汽车展会、论坛和路演活动,构建长三角区域品牌联合推广机制,扩大整体影响力。

推动跨区域销售与服务体系协同,例如蔚来、安徽大众等车企可以在苏浙布局销售服务中心,而上海的共享汽车、网约车平台则可更多采购合肥生产的新能源车型。

在公共服务领域,合肥可联合沪苏浙城市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出租车、公交、环卫与物流车领域的跨城运营,统一车辆采购标准、共享运维体系和互认充电网络,实现运营成本协同降低、市场认可同步提升。

针对海外市场,推动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企业“抱团出海”,联合参与国际车展与市场开拓,以上海港、宁波舟山港、苏州港为核心建立“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出口集运中心”,推动奇瑞、江淮、上汽、吉利等企业组建“长三角汽车出口联盟”,共享海外渠道与市场信息,不断提升区域品牌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

车路云融合:构建智慧出行基础网络

基础设施是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发展的底座。合肥应立足自身优势,带动长三角区域实现车、路、云深度协同。

1.建设互联互通的充换电网络

合肥应发挥在公共充换电布局上的先发优势,牵头推动建立长三角区域统一的充电设施标准和认证体系。通过政府间协作和第三方独立平台建设,吸纳上海、苏州、杭州等地的龙头充电运营商、电力企业和主机厂共同参与,构建“共建共管共享”的区域充电服务网络。

未来应推动统一支付体系和认证机制,通过政府协作与第三方平台联动,吸纳上海、苏州、杭州等地充电运营商、电力企业参与,逐步实现跨城充电即插即用与费用结算互认。合肥还可依托安徽电网能力,与江苏、浙江在电力调度与负荷管理上协同,避免“充电孤岛”,保障区域能源安全。

2.加快智能道路交通系统开发

合肥在包河区等地已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建设,可作为长三角车路协同的重要测试场景。未来可通过与上海张江的车联网技术研发平台、苏州和杭州的车载传感器与通信模组产业集群深度合作,联合推动5G-V2X等车用通信网络的全域覆盖,打造低延迟、高可靠的车联网服务能力。

同时,合肥应联合沪苏浙推动跨区域交通数据互通,建设统一的智能交通管理平台,提升信号调度与道路运行效率。依托合宁智慧高速试点经验,可进一步统筹智慧高速标准与数据平台建设,形成跨省联通的智慧交通蓝图。在重点路段同步部署感知设备、车联网通信设施和大数据分析系统,实现跨区域的交通信息采集、路况预警和服务共享,支撑智能驾驶车辆在长三角范围内的跨城运行和动态调度,为自动驾驶在长三角范围内落地提供基础支撑。

政策机制与要素保障:长三角协同发展的坚实底座

1.建立三角统筹协调机制

建议设立“长三角新能源汽车协调小组”,由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直接指导,统筹产业政策协调、技术攻关、产业链优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人才培养及试点示范等。

该协调小组可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一规划产业布局和重点任务,明确各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定位与分工,避免同质化竞争。

同时,可推出跨区域配套政策,如购车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补贴等,形成政策合力,提高区域市场规模和消费意愿。建立联合监管和绩效评估机制,确保政策落地,优化政策改进,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健全人才引进与保障机制

合肥应牵头打造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人才协同体系,依托本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资源,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地高校联合开设新能源汽车工程硕士项目,培养具备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背景的高级工程师。推动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开展实习实训、订单班和技能竞赛,形成面向高端工程师、研发人员及一线技术工人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

设立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联盟,定期开展培训、研讨、论坛等活动,促进跨区域人才流动和经验交流。通过完善住房、教育、医疗等配套措施,并通过高层次人才奖励、企业创办激励等措施,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入驻,带动长三角整体产业人才水平提升。

3.完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

合肥可牵头设立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为产业创新、市场拓展和技术升级提供资金保障。

同时,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利用股权融资、债券发行、资产证券化等多渠道筹资,支持重点企业上市与并购重组,实现产业资源整合和规模化发展。可以依托上交所科创板、江苏股权交易中心等平台,建立长三角新能源企业上市“绿色通道”,为新能源汽车企业跨省并购重组简化审批流程。

长三角金融机构可共同推进供应链金融与绿色金融创新,利用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优化信用评估与风险管理,为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从“合肥制造”到“长三角协同”,新能源汽车产业正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典型样本。

作者倪泽强、杨耿、任天豪均来自合肥大学管理学院

  • 上一篇 >

相关文章:

多场马拉松取消,赛事或将从严、趋向专业刷10-11

手机炒股软件哪个最好?详解2025年支持AI智10-11

继母长子豪门“内斗”两年落幕,72岁“中国10-11

走进高校场馆,上一堂科学课(校馆弦歌)具10-11

【美国政府“停摆”持续航空运输混乱挨批】10-11

“娃小宗”已开通微博号,首款无糖茶定价4元10-11

(c)2008-2028 www.jiazhengayi.com 家政阿姨网 -生活类B2B门户网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