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君
9月29日,精实测控正式向联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浦银国际担任其联席保荐人。
据本次招股书披露,精实测控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加大产能、扩大研发能力、销售及营销活动、可能的收购及策略投资、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精实测控本次递表前三天,持有公司9.01%股份的股东蓝湖资本清仓离场,交易价格较公司最近一轮融资估值“打了半价”。
中金公司透过启鹭投资持有精实测控11.85%股份,系仅次于创始人王磊的第二大股东及最大外部投资者。同时,中金公司也是精实测控本次港股IPO的联席保荐人之一。在“保荐+直投”模式下,中金公司能否勤勉尽责、保持独立性?
此外,精实测控向深交所创业板、联交所主板递交的两份招股书,信息披露存在重大差异。以2022年的财务数据为例,负债总额的差异高达2.33亿元,资产负债率相差23.07个百分点。
在大股东“保驾护航”的情况下,精实测控本次IPO财务信息的可信度能有几分?
递表前夕大股东半价清仓 中金公司既是保荐人也是大股东
精实测控是一家融合测量、控制与AI技术,专注于打造工业与消费领域柔性制造技术与应用的柔性制造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按2024年收入计,精实测控是国内第二大的消费电子PCBA功能及性能测试装备与服务提供商,是中国ODM模式下排名前十大的智能测控装备与服务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自2011年成立至今,精实测控已完成5轮融资,募集资金逾3亿元。截至2022年12月的D轮融资,公司投后估值为16亿元。
深交所官网2023年6月,精实测控委聘华泰联合证券为保荐人,并向深交所创业板递交招股书,预计融资金额7亿元。10个月后,公司主动撤回A股上市申请。其间,深交所曾发出第1轮审核问询函,但问询内容未予公开披露。
2025年9月29日,精实测控转向联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保荐人变更为中金公司及浦银国际。递表前3天,蓝湖资本(蓝三木月、蓝易臻实)向普华资本(普华兴才、普华凤起及普华精实)出售公司9.01%股份,交易对价合计约7740万元。但根据公司D轮融资的估值计算,其9.01%股份的价值应为1.44亿元。
本次交易疑点重重,其一,蓝湖资本为何要选在公司递表前夕清仓?其二,交易价格为何较最近一次估值“打半价”?其三,精实测控近3年未获新的融资,截至目前估值是否已经暴跌?
据招股书披露,蓝湖资本的入股成本为7000万元,透过本次交易只赚得740万元。也就是说,蓝湖资本自2018年首次入股至2025年清仓,耗费7年时间只盈利了10.57%,这笔买卖似乎并不划算。
天眼查须重点关注的是,中金公司透过启鹭投资持有精实测控11.85%股份,系仅次于实控人王磊的第二大股东及最大外部投资者。同时,中金公司也是精实测控本次港股IPO的联席保荐人之一。中金公司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能否有效履行资本市场看门人的职责?
自创业板启动以来,“保荐+直投”就不断引发市场争议。有学者指出,该模式是券商投行在公司IPO前,把自己旗下的直投机构拉进来捆绑上市,你给我廉价的股份,我保荐你上市,“直投+保荐”模式实际上就是赤裸裸的利益输送、内幕交易。
据本次招股书披露,精实测控创办人、董事长、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王磊直接及间接通过员工持股平台晶振协控合计持有公司30.27%股份,为公司的单一最大股东集团。这也意味着,公司认定截至本次递表处于无控股股东状态。
创业板招股书但精实测控的创业板招股书(2023年12月更新)明确将王磊认定为公司控股股东,并声称“王磊担任发行人董事长,对发行人生产经营、重大决策具有实际的控制力”。
而两次IPO期间,精实测控未开展新的融资,王磊持股比例及公司股权结构均未发生重大变动。那么,公司两次IPO关于控股股东的认定结果为何不一致?控制权是否清晰、完整?
上半年业绩突然大幅“变脸” 两次IPO财务数据差异巨大
经营业绩方面,2022-2024年,精实测控的总收入从5.68亿元增长至8.6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3.3%;经调整分别为1.25亿元、7198.2万元及1.04亿元,波动较为明显。
好景不长,2025年上半年,精实测控的经营业绩大幅“变脸”,总收入同比下滑29.93%至2.03亿元,经调整为-1.16亿元,同比由盈转亏,大幅下滑441.11%。
港股招股书在线测试装备是精实测控第一大收入来源,为消费电子、家电和汽车行业提供覆盖从零部件到半成品到成品全流程的综合质量控制解决方案。报告期内,该业务的收入分别为4.48亿元、2.98亿元、3.8亿元及1.1亿元,整体呈下滑趋势,其中2023年及2025年上半年分别同比下滑33.40%、40.02%。
同时,2025年上半年,制造工艺装备、智能实验室装备与软件、标准化测试设备的收入分别为4363.2万元、1065.6万元及397.5万元,较上年同期下滑15.58%、62.33%、11.41%。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产品为配件及其他,收入同比增长59.65%至3466.2万元。
需要指出的是,精实测控两次IPO财务信息存在较大差异,背后的原因及意图值得深思。
关于2022年的总收入,创业板招股书披露为56674.5万元,港股招股书披露为56774.2万元,存在约100万元差异。
创业板招股书关于第一大收入来源,创业板招股书披露为单机测试设备,2022年的收入为4.37亿元,收入占比为77.46%;本次招股书披露为在线测试装备,2022年的收入为4.48亿元,占比为78.9%。
关于主要产品类别,创业板招股书划分为“测试仪器、单机测试设备、自动化组装与测试线体、试验设备、产线及试验装备数据化系统、设备配件及其他”,本次招股书则划分为“在线测试装备、制造工艺装备、智能实验室装备与软件、标准化测试设备、配件及其他”。
精实测控本次IPO为何要改变产品分类标准,两次IPO财务数据为何存在出入?
除主营业务数据外,精实测控两次IPO财务状况数据差距更大。
创业板招股书 港股招股书关于2022年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创业板招股书分别披露为9.9亿元、5.19亿元,本次招股书分别披露为9.97亿元、7.53亿元,特别是负债总额的差异竟高达2.33亿元。
关于2022年的资产负债率,创业板招股书披露为52.45%,本次招股书披露为75.52%,相差约23.07个百分点。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在大股东“保驾护航”的情况下,精实测控本次IPO财务信息的可信度有几分,信息披露是否准确、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