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畔,历史与未来在此相遇。
“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归苍茫。”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杨理胜站在演讲台前,以一句充满诗意的开场,将听众带入两千多年前秦楚争霸的历史烟云中。
10月27日晚,“何以中国·家住长江边”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武汉启动,多位专家学者与行业领军人物齐聚一堂,从云梦睡虎秦简家书到现代科技脑机接口,从文化、生态和科技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解读湖北的古今之变。
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杨理胜讲述云梦睡虎秦简背后的故事。 主办方供图
开放的长江
“秦人之功在于政治一统,楚人之功在于文化一统,而之后的汉人,则是大一统。”杨理胜的演讲穿透历史迷雾,揭示出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融合的深刻意义。
在他生动还原的历史图景中,秦国小吏“喜”不再只是竹简上的名字,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关节炎痛的真实人物——这位从陕西迁徙至云梦的秦吏,其身高、体重甚至健康问题都通过现代科技得以复原。
埃及留学生颜渊以尼罗河子民的视角观察长江,他发现了不同大河文明间的奇妙共鸣。
“从一条世界级大河到另一条世界级大河,我很自然地适应、共情,成为家住长江边的一员。”颜渊演讲称,他对长江文明的开放性甚为惊叹;而来自塞内加尔的郭飞龙则从武汉的“里份”建筑中读懂了湖北的开放基因。“一百多年前,这片土地就敞开大门欢迎世界了,四面八方的人顺着长江过来,让武汉和湖北变得不一样了。”俄罗斯女孩艾思嘉的体验更为感性:“文化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反而像江河一样奔涌不息。”她喜欢像武汉人那样边走边吃,在这种日常中感受文化的生命力。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此展开。从秦楚文化的碰撞融合到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长江始终是文明对话的桥梁。杨理胜展示的两片木牍——中国最早的家书,让几位秦国普通士兵的形象跨越两千多年依然鲜活;而今天外国友人住在长江边的亲身经历,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精神的当代延续。
埃及留学生颜渊。 主办方供图
生态的长江
“十年前,我们追踪金丝猴时要谨小慎微、轻声细语,甚至不敢呼吸。”湖北广播电视台记者杨岚回忆起2013年第一次寻访神农架金丝猴的经历,那些神秘隐士般的生物难以追寻其踪迹。
如今,神农架的金丝猴已从“躲躲藏藏的隐士”变为“自信开放的山林代言人”。杨岚展示的照片中,金丝猴主动靠近考察人员,有小猴挠她的脚,有好奇者拿起摄影机端详,还有伸着手索要食物的调皮家伙。“它们就差开口说话了。”
数字背后正是动物保护成就的有力佐证,神农架金丝猴从2019年的1471只增长到如今的1618只,新增147个新生命;种群从10个增至11个;栖息地从354平方公里扩展至401平方公里——相当于增加了超过6500个标准足球场的森林面积。
这一奇迹如何实现?杨岚道出了三重密码:专属立交桥——35处野生动物生态廊道,包括架设森林空中的“藤蔓桥”和地下“绿色隧道”,让东山头的猴小伙能够翻山越岭去寻找西山头的猴姑娘;高科技守护神——带远红外感应的无人机航拍为森林做“CT扫描”,粪便DNA分析为每只金丝猴办理“身份证”。
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解,生态移民让世居乡亲搬离核心区域,转而吃上“旅游饭”。
同样精彩的生态奇迹在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呈现。从事科研监测工作14年的杨涛描述了一幅动人画面:“2025年深秋,一群麋鹿踏着晨雾出现在长江故道的浅滩上,雄鹿高扬着奇特的角冠,雌鹿低头觅食,幼鹿欢快奔跑。”
湖北广播电视台记者杨岚讲述金丝猴保护故事。 主办方供图
麋鹿,这种面似马、角似鹿、蹄似牛、尾似驴的“四不像”神奇动物,在中国本土曾一度灭绝。1985年,22只麋鹿从英国乌邦寺回到祖辈在中国最后生活的地方;1993年至1994年,64头麋鹿踏上归程,回到石首这片原生地。
长达30年的耕耘,其成就惊人:保护区麋鹿种群从最初引进的64只发展到4500多头,其中保护区内有2901头,周边地区野外扩散1600余头,形成全球最具规模与活力的野生麋鹿种群。流转缓冲区土地8000亩,退耕退林还湿还草面积达万余亩,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让天鹅洲从长江滩涂变成生态乐园。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张先锋的讲述充满温情,他以“长江的微笑”为演讲主题,把叙事主角转向另一个濒危物种——江豚。
“江豚实际上是没有表情的,但它的嘴巴微微弯曲,两边嘴角上翘,看上去好像人类的微笑。”张先锋说,“长江水下有4500多种生物,都算是江豚的‘朋友圈’。”
然而这份微笑曾面临消失的危机。过去30年,江豚数量从近3000头减少到1000头多一点,减少了约2/3。长江捕捞量从20世纪50年代的43万吨下降到2011年后不足8万吨,减少80%;20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初,长江四大家鱼的繁殖量减少了97%。
“长江病了,长江无鱼!”张先锋演讲时说,白鲟灭绝、中华鲟野外连续8年未见繁殖、白鱀豚功能性灭绝……一连串触目惊心的事实,凸显了实施长江十年禁渔的急迫性。
历经长达四年多的禁渔,目前已初见成效。在湖北石首天鹅洲保护区,江豚数量已超过百头;人工繁殖的江豚“淘淘”已年满20周岁,并产下三子。更令人欣慰的是,长江渔民转型为保护者——嘉鱼县渔民赵世锦禁捕后担任首届“江豚保护协会”会长,积极投入长江巡查、救助江豚的活动。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刘忠纯。 极目新闻记者 李辉 摄
科技的湖北
从生态保护到科技创新,湖北的变革同样发生在最前沿的科技领域。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刘忠纯将话题转向脑机接口这一尖端技术,为现场观众讲解。
“脑机接口就是大脑和机器之间的‘双向翻译官’。”刘忠纯用通俗比喻解释复杂技术,“你想喝可乐,大脑会发出电信号,脑机接口接收这个信号,再翻译成机器能懂的指令。”
为什么需要脑机接口?刘忠纯从临床痛点入手:“渐冻症患者大脑完全清醒,但肌肉慢慢萎缩;先天性听障孩子耳朵的‘声音接收器’坏了,传统助听器帮不了他们。”脑机接口的突破性在于跳过“坏了的身体零件”,直接让大脑和机器对话。
依瑞德集团副总裁孙聪现场演示新型脑机接口设备。 极目新闻记者 李辉 摄
依瑞德集团副总裁孙聪头戴一款新型光学脑机接口设备登场,直观展示了技术的应用前景。“如果大家看到我紧张忘词了,你们可能会看到我的大脑变得通红,就跟大脑害羞了一样。”
孙聪用“声、光、电、磁”四大物理手段解析脑机接口原理:电是神经活动的基础载体,光提供直观反应方式,磁可实现与神经元直接对话,声则可触及大脑深部进行“微雕”。湖北在这些技术上已有多年布局和积淀,正将技术长板转化为产业优势。
湖北作为国内最早出台脑机接口医保收费政策的地区,通过政策支持、临床研究和产业培育共同推动脑机接口从科研走向临床。
刘忠纯强调,技术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好好活”——让瘫痪的人重新行动,让听障的人重新听见,让每一个“想做却做不到”的人重新找回生命该有的温暖。
孙聪演讲中给脑机接口使命的总结是——“为大脑拓界,向生命赋能。”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边界,更是人类认知与能力的边界;这不仅仅是赋能于某个人,更是赋予每一个生命以尊严、希望和更多的可能性。”孙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