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命科学与信息技术交叉的前沿领域,脑机接口正从实验室快步走向应用场景,展现出极具潜力的发展前景。从五年行动方案到全国首个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上海率先行动,全方位布局。
10月28日,由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主办的“链接者”系列沙龙第一期——“脑机智汇”,在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成功举办。各界嘉宾齐聚一堂,围绕脑机接口技术的前沿进展、产业政策与落地转化展开深度交流,打通“政产学研医资”全链条,为构建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注入新动能。
构建“大科创”生态:打造三大平台
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孔福安在致辞时表示,虹桥作为“链接”枢纽,已布局全国首个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正构建“大科创”生态,打造海外发展服务中心、国际人才服务中心、海外贸易中心三大平台,并携手国际专业服务机构,为脑机接口产业的国际化提供有力支撑。
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依托其链接长三角的区位优势与丰富的临床资源,已成为承接上海市脑机接口产业战略功能的核心载体。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顾耀强指出,中心明确了“三步走”发展路径:从快速集聚到攻坚突破,最终实现引领发展,于2030年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引育超过10家头部企业,主导制定安全标准、实现上下游产业链的国产化。
而在资本赋能方面,上海国投公司构建了基金矩阵、科创策源矩阵、产业矩阵、投资人矩阵、投后赋能与研究矩阵等五大生态矩阵。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国华透露,聚焦三大产业与未来产业,今年的投资规模预计超550亿元。
上海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副所长胡晟指出,当前脑机接口领域医疗器械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检验能力和标准规范相对滞后。研究院通过制定个性化测试方案,在现有法规框架内为不同技术特点的产品找到合适的验证路径。自去年初以来,已服务约61批次脑机接口相关医疗器械产品上市前检验检测。
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理委员会与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现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主办方供图
活动现场,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理委员会与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重大战略项目投资、重点产业培育与发展、国际化功能提升等领域开展深度协同,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脑机接口等先导及未来产业,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前沿技术突破:抑郁、肿瘤、失明等患者的福音
“脑机接口的未来发展依赖于‘科学创新策源’与‘临床需求牵引’的双轮驱动。”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研究院副院长王守岩说。
沙龙活动现场 主办方供图
脑机接口技术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前沿,医疗领域无疑是最具活力的应用场景。瑞金医院脑机接口及神经调控中心孙伯民团队研发的侵入式脑机接口装置,在治疗神经性厌食症、抑郁症上显示出明显效果。团队还积极研发非侵入式、可居家穿戴的脑机接口技术,为患者提供治疗新方向。
复旦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吴劲松指出,尽管当前精准外科体系已将脑瘤患者五年生存率提升三倍至15%,致瘫率与失语率下降超90%,仍有约10%的患者面临术后功能障碍的挑战。他的团队正致力于推进脑机接口在运动重建与语言合成方面的临床应用。
上海明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冰在现场宣布,团队刚刚完成全球首例兼具复杂图形加颜色的视觉重建IIT实验。视觉重建是针对失明患者的“绝对刚需”,明视医疗正致力于开发1024通道的全植入式系统,并已建立起从“虚拟病人”算法预测到动物实验验证的完整研发体系。该公司计划在2027年完成产品型检,2028年正式进入IIT试验。
灵犀云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闫宇翔分享了基于脑机大模型的精准诊疗创新实践。针对传统脑电分析依赖人眼、效率低下的痛点,其团队与国内顶尖院校合作,开发出“循证动力学”模型。该模型通过仿照人脑动态产生机制进行建模,不仅能更精准地识别自闭症、多动症等疾病的脑功能异常标记物,还能在虚拟模型中模拟药物干预,为精神类疾病用药提供个性化方案。
深圳微灵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骁健现场展示公司“薄膜电极”方案如何在癫痫与脑肿瘤手术中,精准定位病灶与绘制关键功能区图谱,在切除病灶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脑功能。他强调,真正的产业突破在于开拓服务更广泛患者群体的临床适应症,并希望借助上海丰富的临床资源,共同探索脑机接口在治疗“大病”方面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