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家电维修 实时讯息

用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寇准何以能火箭式升官网友怎么看

2025-11-07 09:11     更新时间:2025-11-07 09:14:50     154次浏览

二十八岁那年,寇准突然火箭式升官了,由从七品直接升到从五品。而且在从五品的官阶上,宋太宗给寇准安排了一个正三品的职务。这大致相当于县处级副职破格提拔为正厅级干部,然后安排了某部委正职的职务,比如财政部税务司的办公室副主任调去做国务院代理秘书长,享受正厅级待遇。

寇准

这一年是端拱二年(989),寇准调到中央工作刚有一年。此前一年,寇准授右正言、直史馆,充三司度支推官。宋朝的职官制度最主要有两套体系,一套是标识官阶的寄禄官,一套是称为“差遣”的具体职务。北宋前期,“右正言”属于寄禄官体系,是从七品的文官,相当于现在的副处级干部。直史馆、三司度支推官都是具体的职务,直史馆相当于在国家档案馆工作,三司是总管宋朝财政的特殊机构,充三司度支推官就好比在财政部预算司上班。寇准在三司升过职,改任盐铁判官,“判官”比“推官”略高一等。

端拱二年(989)七月,寇准突然擢为从五品的虞部郎中。正常情况下,宋朝官场三年才能升半级,寇准一次跳升两级,瞬间走完别人需要煎熬十二年的仕途。官家破格提拔倒也罢了,宰相府本来安排寇准出任“开封推官”的职务,相当于京城办公厅副主任,这对于还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来说绝对算得上飞黄腾达,但官家说这是糊弄寇准。

给寇准重新安排的职位称为“枢密院直学士”,枢密院是与中书门下对等的中枢机构,二者合称“两府”。宋朝宰相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他们执掌的机构就是“中书门下”,办公场所称“政事堂”,因在枢密院之东又称“东府”。枢密院是掌管军政的中央机构,长官称“枢密使”,副职称“枢密副使”或别的一些名称,办公场所又称“西府”。两府的正副长官就是宋朝的宰辅大臣,也称“宰执”。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府,地位当然略高于枢密院。但唐末五代战乱不止,军政与武将在朝廷的地位尤为突出,中书门下沦为尊崇文官、主持日常政务的程序性机构,枢密院的实际权势其实超越了中书门下。宋朝建立之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枢密院也往往由文臣执掌。但至少在宋初,枢密院还是掌管军政的枢纽机构,仍有独立运作的机制,还没有完全沦为中书门下副职机构。

寇准的这个“枢密院直学士”非常特殊,虽然还没进入宰辅的行列,却属于领导职务,枢密院签发的文件是要直学士签字的,因此直学士可以视为宰辅大臣的储备人才。直学士的职能是备顾问、崇政殿朝会侍立。崇政殿朝会就是皇帝处理具体事务的御前会议,仪式性或者例会性质的早朝一般安排在长春殿。侍立可以理解为旁听,官家点名的话还可以发表意见参与决策,这正是“备顾问”的职能。所以直学士虽职位较低,却进入了核心决策层,官家有事可以直接找寇准商量。

寇准担任这个职位,说明他已经成为官家的核心幕僚。寇准的历史地位,某种程度上可以参考宋朝的开国宰相赵普。赵普是陈桥兵变的核心参与者,太祖、太宗朝三度拜相,他在宋朝建立后的职务就是枢密院直学士。但从年龄上讲,寇准比赵普年轻十岁就坐上了这个位子。

寇准火箭式升官,总有一些特殊的原因。备顾问的枢密院直学士,有点类似于军师的角色,这时的官家是不是遇上什么重大决策问题需要寇准的神机妙算呢?寇准的好朋友、直史馆的同僚王禹偁记述寇准火速升官的起因,说是试《御戎论》,“承诏极言北边事”,就是官家为应对契丹侵扰向臣僚问计,而寇准的对策让官家很满意。

开始是雍熙四年(987)四月,宋太宗雍熙北伐惨遭失败的第二年,官家“诏询文武御戎之策”。这次诏询只有殿中侍御史赵孚的奏议被《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录下来,《续资治通鉴长编》是南宋李焘穷尽史料编写的北宋编年体史书,以下会反复引用,简称《长编》。赵孚的儿子叫赵安仁,后来为澶渊之盟起草外交文书,《宋史·赵安仁传》记载此事时就追溯了赵孚雍熙四年“极陈和好之利”,所以官方其实认定是赵孚揭开了澶渊之盟的序幕。

赵孚议和的理由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他提出和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不使用武力、不劳民伤财才符合国家长远利益,追求和平是古公亶父、唐高宗这样的明君的明智之举,也是官家仁义之政的必然选择。第二,契丹客观上有议和的需求,和平不仅能避免战争,还能带来经济发展和安居乐业的红利,这些利益是契丹也无法抗拒的。第三,宋朝已无力继续开战,对此他绕开太宗两次北伐遭遇大败的惨淡现实,通过驳斥议和是畏懦、有失颜面的观点,指出宋朝对辽作战根本没有胜算:“出奇百胜之谋,几事可行?设险万全之策,何时可就?”赵孚的建议其实就是主动求和,但为顾及官家颜面,求和被他说得招降似的:“谕以祸福,晓以恩威。议定华戎之疆,永息征战之事。”

寇准就在赵孚提出议和的同时“试《御戎论》”,但这篇《御戎论》没有流传下来。第二年(端拱二年,989)官家又“诏下百官各言边事”,这次寇准的同僚温仲舒“章独先上”,官家十分满意。温仲舒的奏议部分保留在《宋史》本传中,说战争给河北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要求官家免除赋役。接下来温仲舒就与寇准一起火箭式升官,引起官场侧目,温仲舒“自为正言至贰枢密,皆与寇准同进,时人谓之‘温寇’”。史书上同样没有记载寇准这次“极言边事”,《长编》只保留了张洎、王禹偁、田锡三位臣僚奏议的内容。

张洎的奏议里提到,“今又大君降志,通好穹庐,憬彼龙荒,复拒天命”。据此推测,赵孚提出议和之后,太宗曾主动向契丹求和,结果遭到断然拒绝。北伐与求和都失败了,官家无计可施,让大家再出出主意。战也不行、和也不行,臣僚能说的只有勤修内政、积极防御、深谋徐图、以德服人这些空洞的大道理。这年的奏议大概都是这个意思,不过载入史册的三篇还有些特别的共同之处,就是都提到大规模地使用间谍。张洎主要关注情报刺探,“选精骑,为报探之兵,千里之遥,若视掌内,敌之动静,我必先知”。王禹偁要求培养卧底施离间计,“行间谍以离之,因衅隙以取之……间谍蕃中酋长,啖以厚利,推以深恩。蕃人好利而无义,待其离心,因可取也”。至于田锡,简直是要以间谍颠覆契丹政权,“可以用重赏,行间谍。间谍若行,则戎狄自乱,戎狄自乱,则边鄙自宁”。所以北伐失败、求和不成之后,一心依赖文臣治理国家的宋太宗,这时想到能对付契丹的神机妙算,主要就是战场以外的以德服人以及通过间谍施展阴谋诡计。

从这样的背景来看,寇准极言边事的谋略,大概也在议和与间谍之间,只不过寇准的谋略可能更深,更多涉及机密与忌讳,故而策论与奏议均未留存下来。但与寇准一起言边事的人很多,只有温仲舒同样迅速升官,这其中似乎还有一些别的奥妙。

“温寇”同步升官的步骤是:

(1)端拱元年(988),同时出任右正言(从七品)、直史馆。

(2)端拱二年(989),分别以工部郎中、虞部郎中(都是从五品)擢为枢密院直学士。

(3)淳化二年(991),四月,以左谏议大夫(从四品)迁枢密副使;九月,同知枢密院事。

表面上看,这四年间“温寇”除了言边事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政治表现,宋辽边境虽有些战事但也根本用不上“温寇”两人。但是淳化二年(991)九月,“温寇”联手完成了一件大事,就是扳倒当朝宰相吕蒙正与参知政事王沔。

攻击吕蒙正的是温仲舒,弹劾王沔的是寇准,不过史书上对两人表现的评价大有区别。温仲舒与吕蒙正本来关系特别好,两人是同乡、同龄兼同年——都是河南洛阳人,都出生于后晋天福九年(944),又都是太平兴国二年(977)的进士。吕蒙正是那一榜的状元,温仲舒应该考得一般,仕途也不顺遂,知汾州时竟违法乱纪被开除(坐事除名),被处分免职好多年(黜废累年)。后来温仲舒靠进入宰相府的老友吕蒙正“极力援引”才重获任用,结果对吕蒙正恩将仇报、反戈一击,所以史书记载温仲舒“骤被任遇,反攻蒙正,蒙正以之罢相,时论丑之”。

《宋史》记载寇准扳倒王沔的过程:淳化二年(991)春天发生了严重的干旱,太宗皇帝召见近臣询问朝政得失,大家都大谈天命。寇准回答说:“《洪范》里讲天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像影子和回声一样相互应和,大旱的征兆,大概是因为刑罚有不公正的地方。”太宗皇帝听了很生气,起身回到宫中。过了一会儿,太宗又召见寇准,问他哪里不公正,寇准说:“希望陛下召见二府的官员来,我就会说。”太宗召见宰辅,寇准于是说:“近来祖吉、王淮都蔑视法律接受贿赂,祖吉赃物少而被处死,王淮因为是参知政事王沔的弟弟,偷了监管的财物达上千万,却只挨了杖刑,还恢复了官职,这不是不公正又是什么?”太宗拿这事问王沔,王沔叩头认罪,太宗于是严厉责备王沔,并且认定寇准可以重用。

这里寇准好像主持了正义、表现得特别大义凛然似的,其实深挖一下,事情没有这么简单。王沔是太平兴国元年(976)的进士,齐州(今山东济南)人,太平兴国八年就与宋白、贾黄中一起主持科举考试(知贡举),并出任枢密院直学士了。寇准与王沔并无交集,但寇准攻击的对象除了王沔,还有宋白。宋白是大名(今属河北邯郸)人,寇准是下邽(今陕西渭南)人,但青少年时曾到大名求学、参加科举,大名算是寇准的第二故乡,所以宋白与寇准算得上半个老乡。宋白比寇准年长二十五岁,太祖建隆二年(961)的进士,也是大才子,太宗朝的翰林学士。宋白在太平兴国五年、八年连续两次知贡举,按传统的观念算是寇准的座师,两人有师生情谊。寇准与宋白原本关系应该比较亲密,证据是很有个性的诗人潘阆作了首诗,诗题《中秋与柳赞善开、宗赞善坦、寇学士准宿宋拾遗白宅不见月》。淳化二年(991)的中秋节,潘阆与柳开、宗坦、寇准等才子相约到宋白府上赏月,但天气非常扫兴,“共约中秋来看月,一轮终不见清辉”。虽然赏不成月,但那晚才子们可能喝了很多酒,最后在宋白府上过夜。结果寇准因此诬告宋白,说他家里的黄金器是主持科举考试时收受举人贿赂得来的。

《宋史·宋白传》讲,宋白是奉诏给钱惟濬(吴越国王钱俶之子,卒于991年春)写神道碑得了一大笔赏钱,才将家中银器镀金,根本没有受贿的事情,寇准是为了升官才疯狂攻击王沔与宋白。问题是寇准想升官为什么要攻击宋白呢?宋白很快被调查清楚是冤枉的,按说寇准应以诬告之罪受罚,但他与温仲舒继续升官当上了枢密副使,进入宰辅行列。显然,如果不是官家有意安排,温仲舒与寇准既不可能平白无故、恩将仇报地攻击吕蒙正、王沔、宋白等人,更不可能因此火速升官。

官家要对宰辅班子进行调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安排臣僚攻击调整对象也属于常规操作。但要把原来的从七品官员安排在正三品的职位上来完成这种操作,而且还是出人意料地让“温寇”恩将仇报,这就显得非同寻常。这就意味着吕蒙正、王沔等人的势力极其稳固,攻击他们的风险极大,所以要用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

王沔与宋白是有亲戚关系的,宋白把妹妹嫁给了王沔,是王沔的大舅子。宋白有一位同龄的好朋友叫张去华,出任开封府判官好多年了。淳化二年(991)发生了一桩奇怪的妖尼道安案,道安到开封府“伐登闻鼓”要告状。这个案件应该由张去华负责,但张去华不予理睬,据说原因是接受了被告的请托。结果这事惹怒了官家,张去华被贬为安州司马。可笑的是,宋白被寇准诬告贿赂,调查结果是清白的,但因为好朋友张去华被贬而牵连,竟也被贬为远郡的行军司马。所以宋白处在无论如何也要被官家贬谪的悲惨境地,原因是王沔、宋白、张去华这些人属于同一个政治团伙。

作为开封府判官,张去华的顶头上司是开封府尹,而当时的开封府尹是皇次子、许王赵元僖。这一年宰相吕蒙正被罢,是受他妻弟宋沆牵连。当时有右正言宋沆、王世则、洪湛与左正言尹黄裳、冯拯五人,联合伏请立许王赵元僖为皇太子,官家非常生气,把这五人都贬谪了。温仲舒这才落井下石告了吕蒙正一状,说他没管好自己的亲戚宋沆,“援引亲昵,窃禄偷安”。借着这个机会,官家清理了宰相府,罢免了吕蒙正与王沔,换上了李昉与张齐贤。所以淳化二年(991)贬黜的吕蒙正、王沔、宋白、张去华、宋沆以及冯拯等人,其实都属于皇次子赵元僖的政治团伙,他们鼓动着立赵元僖为皇太子,结果犯了官家的大忌。

(本选摘自《忠臣之变:大宋989-1051》,吴铮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25年10月出版,经授权,澎湃新闻转载。)

  • 上一篇 >

相关文章:

沃乐夫壁挂炉故障维修方法实时资讯百+科+汇+11-07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具体怎么11-07

可第空气能故障原因分析及处理实时资讯百+科11-07

TAFFU煤气灶全国服务热线trap煤气灶百+科+汇11-07

中版书房“生为女孩”展:用诗歌和肖像展现11-07

煤焦钢矿期货:市场低价放量,钢价有所反弹11-07

(c)2008-2028 www.jiazhengayi.com 家政阿姨网 -生活类B2B门户网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