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卢梦雪
临近年末,银行不良资产包正在加速转让。
记者在银登中心注意到,近期有多只亿元级、百亿元级不良资产包在市场挂牌转让,转让主体包括、、、等多家银行。
据《华夏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仅11月前7天,就已有9家银行挂牌了未偿本息总额超37亿元的不良资产。而在10月份,渤海银行曾挂出近700亿元的资产包,广州农商行曾挂出超189亿元的资产包。
相关分析人士指出,银行加快推进不良资产转让,可以有效改善银行经营数据及财务报表,不仅有助于节省风险资产占用,为银行释放更多的资本空间,也有助于提高资本利用率,为未来的业务拓展和战略布局提供了更多资本支持。
大额不良资产包频挂牌
进入第四季度,银行不良资产出包速度明显加快,多家国有大行分支机构、股份制银行、城商行、村镇银行陆续发布不良贷款项目转让公告。
10月份,渤海银行、广州农商行纷纷挂出大额资产包,展开“百亿级甩包袱”行动。其中,渤海银行挂出总额合计接近700亿元的债权资产,包括本金金额约499.37亿元、利息金额约104.36亿元、罚息金额约93.34亿元,叠加代垫司法费用1.26亿元;广州农商行拟转让合计约189.28亿元的信贷资产包,该资产包截至今年6月末的本金规模为149.78亿元,利息38.97亿元,另含代垫司法费用0.51亿元与违约金0.02亿元。
进入11月份,截至11月7日记者发稿,已有9家银行挂牌了23个不良资产包,涉及未偿本息总额超37亿元。其中,挂牌转让了超8亿元个人消费贷不良资产包;天津分行挂牌转让了约1.99亿元的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资产包;邮储银行挂牌了超3亿元不良资产包;平安银行挂牌了9个不良资产包,合计超13亿元未偿本息总额;广发银行转让了合计超6.3亿元债权;工商银行转让了超2.2亿元债权;、建设银行、河北银行也分别有不良资产包转让。
“通过转让不良资产,银行能够将长期占用资本、流动性差且业绩拖累明显的资产出清,从而有效降低不良贷款率,改善资产结构,提升资产质量,为未来的业务拓展和战略布局提供了更多资本支持。”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记者注意到,不仅在四季度,实际上今年以来,银行业对不良资产的转让速度都在加快。受此影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得到改善。
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银行业处置不良资产1.5万亿元,同比多处置1236亿元。受此影响,截至二季度末,银行不良资产余额、不良贷款率都一定程度下降,其中不良贷款余额为3.4万亿元,较一季度末减少2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49%,较一季度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四季度预计银行会加快不良资产出表。”有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从业人士向记者表示。
个贷不良资产市场明显扩容
银行不良资产转让需求旺盛,个贷不良资产市场也在不断扩容。
银登中心发布的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末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规模为370.4亿元,同比激增761.4%;个人消费贷款占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比重超七成,为268.2亿元。
从11月份数据来看,在当月转让的23个不良资产包中,仅有6个资产包为对公业务,其余17个资产包均为个贷不良资产包,包括个人经营性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等。其中,平安银行今年发布的信用卡透支不良资产包转让项目已经到了第69期,而部分银行相关个贷资产包为2025年第1期。
不良资产行业资深研究人士彭城向《华夏时报》记者解读称,银行出让不良资产,尤其是个贷不良资产,是其自身正常经营的一环。2021年之前,各家银行在业务过程中,积累了或多或少的个人不良贷款。2021年初,原银保监会出台《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启了批量转让个贷不良贷款和单户转让对公不良贷款试点通道。而后,银行开始按照其经营需要有节奏、有步骤地开展不良批转业务,部分银行相对积极,部分银行相对稳健,但均属于正常的经营行为。
“在近年银行个贷不良压力攀升的趋势下,个贷不良批转可以有效改善银行经营数据及财务报表,不仅有助于银行现金回收,还有拨备管理以及税务调节的功能。”彭城指出,在此背景下,部分银行更倾向于把个贷不良资产年底出包。一方面,年底出包有可以改善经营数据以及财务报表的优势;另外一方面,也是由于多数资产管理者相信个贷不良并非永恒不良,而是经济波动周期下自然人抗风险能力弱而导致的阶段性问题,随着我国在国际博弈中的优势不断扩大,长期来看个贷不良具备极强的修复潜力,所以倾向于将不良批转视为最后一个清收方案,综合导致年底出包规模相对较大。